在钱币中除早期的海贝、骨贝和后来的纸币外,都是用金属制作的金属币。通常称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的金属币为铸币。它使用的时间很长,铸造数量也多,种类繁杂,是其它任何质料的货币所无法比拟的。我国铸钱的工艺,大致可分为三大阶段,先秦时期、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及隋唐以后时期。
先秦铸钱的工具,主要是泥范和石范。泥范是用泥制成坯后焙烧成的,所以泥范也可叫陶范。这种范的制作,从技术条件比较,要比金属范为低,金属范乃是泥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商代铸造的大量青铜器,就是由泥范铸出的。泥范又分为单扇泥范,可铸简单用具;双合泥范,由两扇范扣合在一起,再进行浇铸;多合的泥范,是由许多单扇泥范组合在一起,再进行浇注。陶范的用料是以泥土为主,工艺靠手工刻制,制作过程分为配料、备坯、制模和刻字等工序。石范是泥范的进步,一次的制作,可多次使用,固定成型,主要是用容易加工的滑石工艺也可分为选料、备坯、制模、刻字等工序。
秦汉前期仍使用泥范、石范,以后出现了模盒翻制泥范的技术。王莽时期,叠铸范已发展成熟,因此王莽钱币铸工极精。模盒有两种:一种用于制面、背范片用,就是在同一个模盒上,钱币的面文、背文都有;一种是用于翻制面范范片用,一个模盒只有面文,这类多是因为背无文。
隋唐以后是用母钱印砂型铸钱,直至清末。砂范用后就毁,无法保留,今很难见到。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多为战国、西汉、东汉、新莽等各朝的硬范。清代乾、嘉以来,金石收藏研究之风大盛,战国、秦、汉之际的钱范,成为金石学家追寻的对象。
钱币制作过程:首先制成所铸钱币的陶范,然后将陶范两两重合,累积叠起形成范包,再将铜熔成铜液,把铜液浇注入范包,待铜水冷却后,打碎范包,取出固定好的铜钱,然后用一根方形木棍,将方孔圆钱穿成串,打磨毛刺,最后成型。
(391 KB, 下载次数: 492)
(391 KB, 下载次数: 443)
(364 KB, 下载次数: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