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赵本山被策封看文化部的荒唐

koko008 发表于: 2008-3-09 21:17 来源: 扑奔PPT网

文化部策封了一批戏曲、曲艺和其他民间文艺的传承人,看起来是千方百计地挽救民间文化,其实却是在作秀。第一,他们策封的人选并非都是高手。第二,隔靴搔痒,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先说这第一,就以大名鼎鼎的赵本山来说,此人名气是够大的,但由于名气大就被策封为二人转的传承人却非常荒唐,姚明、刘翔的名气比赵本山还大,怎就不封他二人作二人传的传承人?还不是因为他们不唱二人转。赵本山又如何呢,此人整天忙着拍电视,到国外出洋像,在电视台上作骗人的广告,在春节晚会上演小品骗取知名度,请文化部说说,赵本山这几年何时何地演出过二人传?既然他也不演二人转了,凭借什么封他为传承人? 或曰,他拍了一部电视剧《刘老根》,让全国许多人了解了二人转,所以赵本山推广二人转功劳大大。此说极其荒唐。因为知道有二人转这种剧种,不等于就喜爱二人转,甚至有人会说,这是啥东东?七扭八歪的。若评价《刘老根》在推广二人转过程中的作用,不是看《刘老根》的收视率,因为看电视剧《刘老根》不等于看二人转,毕竟《刘老根》不是二人转电视连续剧。若赵本山有胆拍摄成二人转电视连续剧,那时把《刘老根》作为推广二人转的样板还有几分道理。若电视剧《刘老根》播出后,在全国各地,二人转的演出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开办起来,赵本山推广二人转的功劳真是具有历史意义了,可惜,不是那样的,没有任何证据能说明二人转在《刘老根》播出后兴旺起来了。 其实,在所有的戏曲中,二人转的生命力还是很强的,不用赵本山一类人来传承。赵本山以及潘长江、李静等一批笑星都来自辽宁铁岭,这是有深刻地域基础的。铁岭是辽宁最落后的地区之一,正因为落后,老百姓,尤其是农民,没有消费其他文艺作品的经济基础,所以二人转才深深地在群众中扎下了根。辉山兰狐曾到过铁岭市小屯村,那里是明代总兵李成梁的故乡,全村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那位李总兵的后人。令我感受深刻的不是他们的祖上在历史上有过风光,而是那里的农民人人都能唱上一口二人转,说唱就唱,说转就转,有这样深厚的基础,还要通过赵本山来传承吗?在辉山兰狐看来,在所以的戏曲剧种中,还没有那一种能像二人转那样在群众中扎根。相反,二人转在沈阳等大城市中根本就没有市场,有一百个赵本山,拍二百部《刘老根》同类题材的电视剧也没有用。 其次,为什么说文化部用策封传承人的办法来挽救戏曲艺术是隔靴搔痒呢,大家都清楚,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把戏曲演出团体推向了市场,一直在计划经济的温床中生长的戏曲演出团体在市场中竞争力很差,所以戏曲艺术才逐渐凋零。在文革前,戏曲演出几乎是场场爆满。而现在则是门庭冷落。这种情况,不是传承过程出现了问题,而是戏曲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问题,文化部不在这方面研究和出台相关措施,使用带有封建意识的策封传承人的办法,说他们在隔靴搔痒,有说错吗? 由于拍电视很赚钱,所以许多戏曲演员都改行去拍电视剧,《大宅门》中的杨九红的扮演者就是一个优秀的越剧演员,她不把精力放到越剧上,而改行演电视剧,正说明无序的文化市场经济是摧残戏曲艺术的罪魁祸首,不关传承人什么事。赵本山弃二人转而不顾,专搞同二人转无关的“歪门(赵本山门,门下34个活人加一个骨灰坛)邪道(到美国丢人现眼)”,由于能在当前的市场上赚钱,所以才受到文化部官员的青睐。 现在还有许多戏曲学校存在,甚至还有戏曲研究生班,培养戏曲博士、硕士,它们作的才是真正的戏曲艺术的传承工作,这还用策封吗?
大家对 从赵本山被策封看文化部的荒唐 的评论
peacewyj 发表于 2008-3-10 03:55:24
吾国何事不搞笑呢,楼主大惊小怪了
柒分kù牛 发表于 2008-3-10 08:07:01
还是为了保护名间艺术~~
最新PPT模板
最新贴子
PPT热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