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是衡量期刊影响力和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由爱思唯尔(Clarivate Analytics)公司每年发布的《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数据库中的数据计算得出。它用于评估期刊文章被引用的频率和影响程度,计算方法是将当前年度某期刊的引用次数(包括被本刊和其他期刊引用的论文数)除以前两年该期刊发表的论文总数。公式为:影响因子 = 当年被引用的次数 / (前两年发表的论文总数)。

什么是影响因子?(图1)

影响因子的高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 文章被引用次数:期刊发表的论文被其他学术论文引用的次数越多,影响因子就越高。

  • 论文质量:期刊发表的高质量论文容易被其他研究人员引用,从而提高影响因子。

  • 发文频率和数量:期刊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较多,引用次数也会相应增加,影响因子可能会提高。

  • 引用来源的期刊影响因子:被高影响因子期刊引用的论文会为引用论文所在期刊带来更高的影响因子。

然而,影响因子并不是唯一衡量期刊影响力的指标,它有其局限性和争议性,不能完全反映期刊的质量和学术价值。因此,在评估期刊时,还应考虑其他指标和因素,如被引频次、领域排名、审稿流程等。

影响因子与领域的关系特别大。如果领域比较浅显,从事的科研人员人数就会很多,那么影响因子就容易很高,比如生物、材料;而如果领域晦涩难懂,则曲高和寡,从事的科研人员人数就会很少,那么影响因子就容易很低,比如物理。在科学界,如果领域比较浅显,从事的科研人员人数就会很多,那么影响因子就容易很高;而如果领域晦涩难懂,则曲高和寡,从事的科研人员人数就会很少,那么影响因子就容易很低。

影响因子计算方法:

  • 公式:IFU =(X(S,T) / Y(S,T))。

  • X代表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

  • Y代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

  • 例如,某期刊2010年的影响因子计算:2008-2009年的文章在2010年的被引次数总计为176,发文量总计为341,影响因子为0.5161。

  • 该指标是相对统计值,可克服大小期刊由于载文量不同所带来的偏差。以1992年的某一期刊影响因子为例,IF(1992年) = A / B 其中,A = 该期刊1990年至1991年所有文章在1992年中被引用的次数;B = 该期刊1990年至1991年所有文章数。IF高,大致可认为被引次数高。

影响因子的意义:

  • 影响因子是衡量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核心指标。

  • 它反映了期刊在其所在学科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 高影响因子通常意味着期刊的论文被引用次数多。

  • 影响因子可以帮助科研人员选择投稿期刊。

  • 许多著名学术期刊会在其网站上注明期刊的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的局限性:

  • 影响因子并非唯一的期刊质量评价标准。

  • 它可能受到学科热门程度的影响。

  • 有些期刊可能通过策略提高影响因子,如增加论文数量。

  • 影响因子不具有对学术质量进行精确定量评价的功能。

  • 过分依赖影响因子进行科研绩效考评是不合理的。

影响因子的历史

  • 影响因子由尤金·加菲得在1960年代创立。

  • 自1975年以来,每年定期发布于《期刊引证报告》。

  • 最初提出影响因子的目的是为《现刊目次》评估和挑选期刊。

  • 影响因子是文献计量学发展的重要革新之一。

  • JCR是世界权威性的综合数据库,提供期刊的引用数据。

影响因子的应用

  • 图书馆员可用影响因子制定文献收藏计划。

  • 编辑可根据影响因子制订编辑规划和办刊目标。

  • 出版商可利用影响因子掌握出版动态。

  • 科研人员可通过影响因子寻找投稿期刊。

  • 影响因子帮助信息研究分析人员跟踪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趋势。

影响因子已经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从事学术或相关活动的人,以至于几乎没有人可以说它不重要,大多数学术人员或机构都已经无法忽视它的存在,甚至在国内影响因子已经成了学术评价、学生毕业、职称评定、文献研究、期刊评价等等的重要指标。然而,影响因子并不是唯一衡量期刊影响力的指标,它有其局限性和争议性,不能完全反映期刊的质量和学术价值。因此,在评估期刊时,还应考虑其他指标和因素,如被引频次、领域排名、审稿流程等。